系统公告

2016-01-24镇江姓氏调查之二

来源:华夏谱志联盟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提起中国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百家姓》了,念起来朗朗上口,易学好记。但记者脑海里徘徊的,却是另外一句——“王张陈朱李,刘吴徐周杨”,一样的顺口好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镇江地区所有户籍人口姓氏调查中,“王张陈朱李,刘吴徐周杨”,是根据所占人口的多少,而排出的镇江前十大姓。

他们,所占人口众多

    我们在网上搜索了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与镇江的前十大姓作了一个比较,发现镇江排名第四的朱姓和排名第八的徐姓,不在全国十大姓氏之内。镇江的朱姓和徐姓,相对来说,人口为何更多一点?

    提起镇江的朱姓,很多人都知道,在丹徒儒里,有座朱家祠堂。根据史料记载,儒里最古老的名字叫围里,其后朱姓人口增多,人遂称之为朱家圩。到清康熙年间,朱氏子孙为官达贵者涌现,始改称儒里,取儒人之故里的意思。

    儒里的朱氏,只是镇江诸多朱氏的一支。朱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图腾说、以国为姓说、远古时代就有朱姓说以及外族改姓说,起源的多样,证明了今世的朱姓后代,绝非古代某朱氏一支所传,当由几支不同成因的朱姓氏族合一而成。虽然朱姓各有其来龙去脉,但镇江的朱姓却大多来自儒里朱氏和丹阳后巷朱氏。

根据儒里朱氏的宗谱记载,儒里朱氏的始祖叫亨三,亨三之父曾自湖州竹墩迁居镇江焦山,后亨三又“徙居润州之东,是为围里之始祖”。镇江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宗谱也对丹阳后巷朱氏有所记载,称后巷朱氏开派始于南宋晚期,为理学大师朱熹之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镇老街西)。朱文宽、朱文泰为丹阳后巷朱姓始祖。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丹徒县志》主编徐培鸿曾对徐姓有过考证,他在《丹徒诸氏述略》中提到,《徐氏家谱》记载:“谏壁徐氏系出商末偃王,迄东晋吏部侍郎宁公始居郯城(今属山东)为一始祖,至南宋26世祖正宪公由河南新郑出宰丹徒,因官而居京口忠祐坊,其孙伯世公见润东俗淳风厚而徙居谏壁观音桥东。” 徐培鸿说:“在唐代徐氏郡望中,东海郯城即其一,此记应该是可信的。”

    王姓,镇江第一大姓,拥有人口202818人。王之为姓,源远流长,源头不一,分支繁多,但王氏的形成还是有共同点的。正如《姓氏考略》所说:“大抵子孙以王者为后,号曰王氏。”宋人郑樵也说:“王氏,天子之裔也……王氏之族最为繁盛。”天下王姓源出太原、琅琊二地望者比例最高,尤以姬姓之后播衍最广,成为最发达的一脉。

    据《丹徒诸氏述略》记载,镇江王氏祖籍一是在安徽,始祖太原,因避战乱随宋室南渡迁至润东下里湖,念及祖居地名苦竹港,乃改名苦竹村,即今谏壁新竹村。另外一支是在金坛塔山,也是始祖太原,元时迁居泰州,复迁润东朱湾岗南,因念祖居塔山上元乡,遂定名上元村。

    镇江各地王氏后人大多立有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在“十年动乱”中几乎被焚毁殆尽。目前现有的一部“崇贤里王氏宗谱”是“文革”期间被人“偷存”下来的。该谱记有多篇皇帝敕文及相关人物传记。据宗谱记载:“北宋初年,王思联由太原迁居金陵昇州,后游学江南负笈润东圌南崇贤里(今王巷里),见民风淳厚,遂筑室定居。”

    王氏之外的大姓,当属张氏。提起张氏,不得不提镇江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张玉书。

    张玉书是明清镇江望族张氏的后代,世居镇江城南。根据《京江张氏家乘》所载,元末至正年间,张姓四一公自中州迁居京口,死后归葬原籍,后被奉为张氏镇江始迁祖。

    张玉书是张家的代表人物,但在张玉书之前和之后,张家还出过不少风流人物。在《孙金振遗稿》里有这么一段叙述:明末镇江大户张柏,生了三个儿子。老二名觐宸,老三名凤仪。这兄弟两人的后人,却有“冷”的“热”的不同。觐宸的子孙,多为高人处士,凤仪却生了一批达官贵人。张觐宸是明末著名收藏家,他在城南八卦巷建造了一座“培风阁”,所藏书法名画和嘉兴项氏天籁阁并称。明亡后,张觐宸隐世避居,并教育儿子张畿、孙子张孝思也不要做清朝的官。张凤仪的儿子张九征是清廷的进士,登朝为官,一家日趋贵盛。张九征次子张玉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长子张玉裁康熙六年榜眼,老四张仕可署理湖南布政使;老五张恕可为杭州知府……这样的家族,在镇江算是罕见的了。

    在市图书馆,记者在古籍部并没有找到《京江张氏家乘》,只是看到一套复印本。据图书馆古籍保管部工作人员说,图书馆曾经在民间搞过家谱普查,但没有发现《京江张氏家乘》的踪影,这套复印本还是从上海图书馆复印来的。

    对于前十大姓中的陈李刘吴周杨这六个姓,除了周姓,在现存的家谱里无法得到考证,不知它是何时由何人迁入镇江,其他五个姓,《丹徒诸氏述略》都对它们的源流有过论述。

    陈氏:宋南渡时,陈允大因避难自泗北迁京口,其子陈昇念京口当南北要冲,不是安稳之地,又迁开沙。

    李氏:祖籍皖,因避战乱于宋代迁居润东雩山,今大李村、小李村。

    刘氏:唐刘汉宗之十世孙刘细八,由山东塔山迁至赤岸东刘庄。明以后,其后裔星散于下会、谏壁、沙洲及九里街、梳儿巷等地。

    吴氏:宋高宗时,吴英公因避乱自福建浦城迁居下令(今韩桥)

    杨氏:宋杨亿事太宗,后弃官游于长山,流连景物不愿去,遂居润南西湾村。

    他们,都是名门望族

    市图书馆藏有107种家谱,除了复印本之外,记者还看到有《润州驸马庄谢氏宗谱》《京江丁氏宗谱》《丹徒洪溪赵氏庆三公分谱》《朱方滕氏族谱》《润东留村殷氏族谱》等约40部古籍家谱。这些家谱多为绍宗楼藏书,所载的这些家族也是镇江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我市的谱牒学专家殷光中,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告诉我们,就算是古籍家谱也会存在不少不实之处,要根据史实加以仔细考证。但不管怎么说,氏族谱可以让我们对姓氏的世系和迁徙有一定的了解,是研究人口学的可贵资料。

    就让我们一起来对镇江的一些望族宗谱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润州驸马庄谢氏宗谱》一部二十卷,分十册,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

    谢氏族谱以晋时随元帝渡江的谢鲲为始祖,从谢鲲起,至光绪年间,在长达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谢氏家族的兴衰和迁徙,有史可稽尚不足400年。因此,谢氏家传资料对于研究这一著名的东晋世家大族兴衰演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据宗谱记载,谢氏由天台迁润州,在南宋驸马长子士贤传中云:“官拜骁尉大将军,镇守京口,威震金人,椒房贵戚,朝廷倚重,始迎亲至润以避金兵航海袭闽越之患。时有丞相周必大,始於城西阳彭山顶自建东狱行官,盖周谢同朝,相继拜相,世世联姻,驸马既至我润,喜有德邻,遂於其山之东,旧有秦桧囿园建造府第而为家焉。”

    《镇江文史资料》记载,驸马庄坐落于南郊官塘桥西南,居民大多为谢姓,相传为南宋大姓“谢驸马”之裔,迄今可八百载。族姓蕃盛,盖与传为宋代皇族后嗣之大港赵姓相仿匹云。

    《丹徒洪溪赵氏庆三公分谱》六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修成稿。据《初刊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序》载称:赵氏自“始祖志南公迁居洪溪,历九世而希真公始造谱稿,创于洪武,再辑于正统”,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刊族谱凡六本”。至十五世“庆三公由大港(即洪溪,韩世忠于此开港扎营,始称大港)迁居郡城之渌水桥河边(亦名高桥,今万古一人巷附近)。”

    大港西南角上有一个叫车碾口的地方,如今还有赵匡胤六世孙赵子褫之墓,名曰“赵氏佳城”。《大港镇志》记载:“赵子褫,字志南。靖康末年(1126)为避金人之乱,携带部分皇族和侍从随宋室南渡金陵,后又迁居京口(今镇江)。建炎三年(1129)迁居大港,成为大港赵姓始祖。”

    《京江丁氏族谱》八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丁氏谱之首修者为明代理学名儒丁玑,称:“润州丁氏为齐丁公裔,其先世居清河,支派繁衍,散处于燕、赵、齐、鲁间,世远代湮,不可详考。”

    丁氏至北宋丁度崛起,谱称:“自文简公为右丞后七世相继为名宦,功业炳然,照垂史册。”丁度六世孙丁煜,荫朝散郎,绍定间通判镇江,寻擢郎中、太府少卿、知太府事,累进大中大夫,总辖苏、湖、常、润军民事兼督粮饷,为迁润之始祖。

    他们,同姓却不同宗

    彼此同姓,是否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呢?研究姓氏的专家告诉我们,不一定。姑且不论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在姓氏的发展史上,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一些历史事件,也会给姓氏带来变易。比如通婚所需,比如因避战祸而暂易姓,或者还有一些自愿改姓的情况等等。

    在丹徒就有这么一个有关朱姓改张姓的传说:当年亨三公是从山东押解两名充军发配的江洋大盗才来到丹徒。在围里定居后,子孙繁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当地穷乡僻壤,异姓远居,于是想出一策,让同姓弟兄中某一房易舅家张姓为姓。此后,朱张通婚名正言顺,永结秦晋,相传至今仍有“朱张老表”的亲热称呼。

    还有一些姓,他们不仅不同宗,甚至不是同一个民族。对姓氏颇有研究的裴伟先生在谈到镇江的姓氏特点时说到,镇江因是一个移民城市,姓氏特别丰富。在这些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演变,他们逐渐地融入当地生活,姓氏也变得汉化,比如杨姓、金姓。

    从目前搜集到的宋代德润堂杨姓、明代世耕堂金姓家谱来看,这两家的始迁祖均为回族人。

    根据宗谱记载,镇江早在宋初,便有德润堂杨氏迁来居住,是镇江汉姓汉名回族中最先的一户。现在德润堂杨氏已见五十世“益”字辈,来镇已繁衍三十八世,是镇江回族人口最多的一家望族。在《世耕堂金氏谱序》中也有段康熙年间的记载,表明这一支金氏始迁祖也为回族:“我祖于唐贞观间,来自西域,有讨逆功载之国史,彰彰可考写,迨至元季尚公主封指挥使司。已详元家乘。至明太祖起兵襄成帝业,吾祖以土司从事克奏麟阁之功,叨受分茅之赠,御赐金姓,荣封世袭武德将军,相沿迄今盖十有余世矣,迁氏吾族因籍于润,又匆匆十年矣。”

    对姓氏的研究早已是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学科。镇江这些大姓的繁衍迁徙,远不是我们一篇调查文章就能道得明说得尽的。正如裴伟所说:“在今天的社会里,姓氏也许只是一个符号。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媒体展开对镇江姓氏的调查,或许能激发起更多人对自己姓氏的兴趣,通过寻根问祖追本溯源,了解自己的根之所在,进而了解中华文明史与地域发展史、地域发展史与家庭发展史之间的渊源关系。”

 

 

 

 

                             

 【点击“华夏宗谱网”返回到“家谱常识”】